学生处
 首页  部门概况  制度建设  学生管理  学生资助  思想教育  下载专区  学院首页 
学生管理
 日常管理 
 学习交流 
学习交流
您的位置: 首页>学生管理>学习交流>正文
疾病预防系列知识(四)
2016-03-11 09:16  

疾病预防系列知识(四)

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

 

每年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,为做好我校流行性出血热预防工作,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,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,现将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进行宣传,请全体师生认真学习,以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。

一、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?

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,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,潜伏期为5~46天,一般为1~2周,流行广,病情危急,病死率高,危害极大。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,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。该病全年均可发病,目前以秋冬季发病为主。

二、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特征:

主要有发烧、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,发热病人高烧可至40℃,持续37天,早期类似“感冒”,易被延误,导致病情加重。表现为:

1.胃肠道中毒症状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。

2.典型临床症状三红三痛征

三痛:头痛、腰痛、眼眶痛或全身疼痛无力;

三红: 面红、颈红、前胸红,重者呈酒醉貌。眼球结膜水肿,眼睑和面部浮肿。

3.出血:口内软腭、咽部及眼睛球结膜出血,腋下、胸背部皮下出血,形如搔抓样。

典型的出血热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:发热期、低血压休克期、少尿期、多尿期和恢复期。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、肾功能衰竭、颅内出血、肺水肿、脑水肿等,可导致死亡。

三、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?

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老鼠。以下途径可引起传播。

1.呼吸道。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(尿、粪便、唾液)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。

2.消化道。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、水,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。

3.接触传播。被鼠咬伤、鼠类排泄物、分泌物直接接触破损的皮肤、粘膜。

4.母婴传播。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。

5.虫媒传播。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。

四、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

目前采取“环境治理、灭鼠防鼠、预防接种、个人防护”的综合性防治措施。

1.防鼠灭鼠,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大面积灭鼠活动。投放毒饵,堵塞鼠洞,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。防止野鼠进家或生活场所。

2.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。清除垃圾,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,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(尿、粪)或分泌物(唾液)接触。定期通风,衣物、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、勤晒。

3.做好食品保藏工作。严防鼠类污染食物。餐具、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,饮用水应煮沸,剩饭菜必须加热后方可食用。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,加热56℃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。

4.在野外必须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。包括: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,不坐卧草地或草堆,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,防止破伤或螨类叮咬,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,避免皮肤粘膜破损,如有破损,应用碘酒消毒处理。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(如稻草、玉米秸秆等)时要带口罩、帽子和手套等。

5.及时就诊:不明原因发热(39~40)、被老鼠咬伤,破损。治疗做到三早、一就、三把关,即早发现、早休息、早治疗,就地处理。

6.选择性接种出血热疫苗预防。是最经济、最科学、最有效的措施。

7.每个人要主动学习出血热预防知识,提高公众的自护意识。

五、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?

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。

鼠疫是由细菌(鼠疫杆菌)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,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,通过染菌的鼠蚤,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。本病发病急骤,传播迅速,病死率高,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,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,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,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。

六、出血热的预后

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,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。近年来,通过诊断和治疗措施改进,病死率已由10%降为3%~5%。

 

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

 

关闭窗口
 
访问量人数:

学生处版权所有   联系电话:0913-2362068  技术支持:网络与信息中心